紅色教育培訓基地-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建筑特點有什么?
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,3.8萬多平方米的廣場,寬廣大氣。廣場兩側,樹木蒼翠、綠草如茵。展館東西兩翼18尊象征工、農、商、學、兵及國際友人的雕塑神態各異、栩栩如生。
入口的三層臺階,隱喻著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歷史階段。進入序廳,一組毛澤東、朱德、劉少奇、周恩來、任弼時五大書記與工人、農民及國際友人的群雕,迎面向我們走來。浮雕墻上,“1935年—1948年”字樣,在寶塔山的襯托下熠熠生輝。
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的建成,標志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“一號工程”——延安基地工程竣工。
延安基地工程與韶山、井岡山基地工程一起被列為全國3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“一號工程”,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:一是延安革命紀念館拆除重建工程,二是棗園、楊家嶺、鳳凰山等13處革命舊址維修保護和11處革命舊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。
新館建設吸收了陜北民居的建筑元素,借鑒了楊家嶺“七大”會址、邊區大禮堂等革命舊址的建筑風格,融入了現代建筑的理念,使延安特征和現代感巧妙結合,成為融紀念性、標志性、時代性和地域性為一體的精品工程。